:: 音乐家介绍
 :: 活动讯息
 :: 课程设置
 :: 学术论文
 :: 图片介绍
 :: 音乐片段
 :: 视频片段
 :: 友情链接
 :: 善款捐助
 :: 联系我们



  


 Chen Tao (Director)
 Melody of Dragon, Inc.
 53-19 195th Street
 Fresh Meadows, NY
 11365
 Tel: 347-259-9252
 Email



参加纽约中国现代音乐节演出有感 -- 兼谈中国现代音乐演奏中的几个问题

陈 涛 

1996年初春 于纽约

久闻纽约长风中乐团不但精于演奏各种风格的传统中国音乐,而且还以擅长诠释,演奏现代中国新音乐而活跃于美国音乐舞台及各艺术节上。 去年10月,又以长风中乐团的名义组织了为期一周的中国现代音乐节。本人有幸参加了这次音乐节,从中感受良多,获益匪浅。虽然本人曾 参加过很多现代作品的音乐会, 然而像此次艺术节集中地演奏不同风格的作曲名家的作品,还不是很多。 这两场音乐会使我感到,中国音乐家 不仅在海外努力挖掘、继承中国传统优秀的音乐文化,更在弘扬、光大、开创中国音乐发展的新领域,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大舞台而努力探索、 耕耘。同时,通过这两场音乐会,也使我看到了旅居海外的音乐家们独到的眼光与远见。诚然,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相比较,还属探索阶段,有待 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但作曲家大胆的创新与追求,为中国音乐的演奏拓宽了空间,同时也给演奏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人想借此参加 音乐节的演出有感,试着探讨现代作品演奏中的一些问题,希望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 现代派作品演奏中的音色问题:

>> 在现代派作品中,音色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作曲家往往在创作前就已经将音色作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来考虑。用何种音色的乐器?如何组织不同音 色的乐器来表现现代音乐特有的情感、色彩?--“音色”贯穿于创作的始终。有些作品中不同色彩乐器的组合,突破了传统的组合方式,为演奏者的 再创造和听众的欣赏提供了一个新天地,如周龙的‘溯--古琴与长笛’,‘玄--琵琶、古筝与室内乐’等。作为演奏家就要对这种全新的组合有一 个从适应-->认识(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再创作的过程。

中国传统音乐崇尚自然,追求中和之美。在音色上也是以中和为其重要的审美标准。<乐记>中有:“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在传统作品的演奏 中,对于音色的审美标准往往是要求松弛、圆润、醇厚、明亮等等,所谓“强而不躁,弱而不虚”。以笛子为例,尽管南北两派的风格需要不同的音色 感觉,但基本上都是遵循“强而不躁,弱而不虚”以及“中和”这一审美标准的。通常南笛音色要求松弛、圆润,北笛则要求坚实、有力、明亮。而现代 派作品对音色则有不同的审美标准,除了有些方面仍需保留传统审美的音色外,由于作品中张力的要求,往往需要朝传统音色的两极发展,如:虚声, 气声,超高音区的强奏,有时为了特殊需要,甚至运用乐器的非正常音--噪音,这与传统音色的审美标准大相径庭。现代音乐对音色的强化,对作品 意境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给听者更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而从演奏角度讲,往往需要更深厚的功力,方能做出大幅度的音色变化与张力。可以说, 现代作品创作中,不同乐器的选择,组合,演奏家丰富的音色对比与强烈的张力感,构成了现代音乐的特征。

二、 现代派作品中的节拍(奏)、音准与张力:

>> 与传统中国音乐比较,演奏现代派作品,往往在节奏(拍)、音高的准确性及如何表达作品内在的张力方面,给演奏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传统 的中国音乐在节拍上多采用2/4、4/4、1/4,旋律多为级进,在节奏型的安排上也比较简单,这与中国音乐强调自然、渐变的原则有关。而一首现代 派作品,作曲家为了加强作品的对比效果以及作品内在的张力,(无论在结构上、节奏上、还是音色上),往往可能采用多种节拍来表现。除了传统的 2/4、4/4、1/4,还多用3/4、5/8、7/8、5/16、2/16等节拍和它们的变换使用,以追求重音的不平衡,甚至是全曲自始至终没有节拍与小 节线,如谭盾的笛子曲<竹迹>,周龙早期的作品<绿--笛与琵琶>。节奏方面也复杂多变。加上许多现代派作品多以重奏形式创作,每个声部既相对 独立,又要配合默契,这就要求演奏者除了精确地把握自己的声部之外,还要顾及与其他声部的配合,甚至还要对乐曲的结构有所把握,在相互配合 中,常常就需要演奏者具有视读总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表达作曲家的意图。

现代派作品有时还采用多调性、泛调性、无调性手法来创作,这使得中国乐器在表现力及技术方面(转调与演奏半音阶)有了新的突破。另外,还常常 运用微分音,使作品更具中国特色。这些,对没有受过这方面严格训练的演奏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前文提到的张力问题,本人以为它是贯穿于现代派作品的创作与演奏(再创作)始终的,可以说是现代作品的核心。因为中国传统音乐以渐变为原则, 崇尚自然,在统一中求变化,旋律上也多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中国传统音乐的精神如同中国的绘画,书法一样,是以旋律线条来体现的),因此,音乐 上多以较协和,级进的方式来进行,其音乐的协和性无法构成强有力的张力。而现代作品却与传统音乐的渐变原则相悖而行,强调在对比中追求内在 精神的统一。因此,在作品中常借用音程的大跳,以及打破传统五声,七声音阶的原则,来表现其作品的张力。因此,本人认为一首现代作品是否成功, 要看其作品的张力如何?其张力的体现,能否让演奏家尽情地发挥。而作为演奏家,能否在演奏中鲜明地体现作品的张力,也是衡量演奏家功力的标志。

三、 现代派作品中的意境与韵味:

>> 中国传统音乐追求意境与韵味,所谓“空灵,飘逸”、“大音希声”、“清新淡远,气韵生动”等等,都是指一首好的作品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以及 无穷的回味。因此有人觉得,现代作品因为运用无调性,而无法产生美好的旋律,因而缺乏中国传统音乐中特有的意境与韵味。确实,某些不成熟的 现代作品在创作手段上应用不当,非但不能给人以想象与回味,反而给人以不伦不类之感。然而,一首成功的中国现代派作品,往往能给听众以更大 的想象空间。由于社会的变迁,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更,现代作品提供给人的不再是像传统作品那样明确的标题和情绪,而是藉作品中不同乐器 的组合,丰富的音色对比,以及强烈的张力感,给听众一种感觉,一种暗示,表现的内容十分抽象。它注重的是每一个听众(包括演奏者),所听到音乐 后的个人感受。每个人可以依自己不同程度的文化积淀去感受,去体验。从演奏者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创作中国现代作品,应该是在借鉴西洋创作手 法的同时,要注意突出中国音乐的灵魂--旋律,旋律仍然是创作中国现代派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在这次音乐节的两场演出中,可以鲜明地感受到 作曲家在追求作品的意境、韵味方面的匠心独运。 周龙的<玄>、<溯>,以及谭盾的<竹迹>,空灵、飘逸,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陈怡的<如梦令>, 周勤如的<诗经>,把人们带入淳朴而又浓郁的民风中,韵味十足。韩咏的<七段锦>将击乐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部,以其丰富的色彩与笛子、二胡、筝 交相辉映,时而如潺潺细流,是而又奔流激昂。这些丰富的音响,恐怕用传统的创作和演奏手法是难以达到的。因此,在音乐所追求意境和韵味这一 点上,无论传统还是现代作品都是一致的,只不过各自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四、现代作品的创作中,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关系:

>> 一首成功的现代作品的创作,离不开作曲家深厚的创作功力与修养,同时也离不开一个优秀演奏家的良好配合。现代作品创作中 常常会碰到这种现 象:作曲家有时自觉颇为满意的作品,交由演奏家试奏,会觉得同想象完全不一样,有的甚至无法演奏。另一种现象则是本人曾亲身经历的:在中国 传统音乐的创作中,有很多演奏家自己从事创作,凭着对传统音乐的深厚认识,往往也能创作出十分动听的乐曲来,有时候传统曲目演奏多了,也想 尝试搞一些新的东西,以为凭自己几十年来对某一乐器的了解,应该可以写得很顺手,但结果却总是回到传统的老路子上去。这就是尽管演奏家熟悉 自己的乐器,然而却缺乏专业的创作手段,并且常常是因为太熟悉乐器,反而会妨碍了探索新的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对于作曲家而言,虽然具有创作 手段,有时却因为不熟悉某一乐器的演奏性能,以及不了解某一演奏家的演奏技巧,而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由于中国民族乐器的特殊性,作曲家的创 作往往受到乐器的局限和演奏家技能的局限。我以为要成功地创作一首现代派作品,作曲家和演奏家之间应该有良好的合作,这合作不仅仅指创作 技巧上的,更指艺术趣味、品味、审美要求等方面的默契。

现代作品中,作曲家的创作,往往为某一乐器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同时,演奏家技术的日益提高,对新的语言日益熟悉,也为作曲家的创作提供了 更大的可能性。如在谭盾的<竹迹>中就创造性的运用了“双音”、“指孔吹奏”等,周龙的<玄>,将古筝的弦序变化排列。这些都是传统乐器中找不 到的。本人也有这样的一个体验,十几年前刚刚开始演奏现代派作品时,(如周龙的<空谷流水>、<绿>)几乎无法适应,而以现代(十几年后)的眼 光看,似乎已经觉得这两首作品比较“传统”了,不够过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就是我们的眼界的开阔和演奏技巧的提高。因此,可以说作曲 家与演奏家当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作曲家应尽可能地掌握、熟悉某一乐器特有待语言表达,而演奏家则应尽量把握作曲家的意图。同时作为演奏家, 也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的功底,否则很难诠释好中国现代作品



现代作品欣赏:

<金石丝竹>--(为中国笛,长笛,单簧管,打击乐,小提琴,大提琴而作)--获美国哈佛大学弗朗姆音乐基金会作曲委约,完成于1996年。同年由 著名中国笛子演奏家陈涛与纽约新音乐团合作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首演。

“丝竹”早在远古的中国音乐中就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首六重奏以唐代大曲的音乐结构为基础,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散序。开始由低音 曲笛引入,其节奏缓慢自由,出始众乐不齐,并在中部以曲笛交替,丝、竹次序发声而后层次增加,节奏散慢至紧凑。第二部分,中序。以土熏为独奏 乐器,幽雅抒情。主要以弦乐的泛音衬托出音色多变的吹管声部及华彩乐段,表现出飘然回荡的意境。第三部分,破。节奏急促多变。在发挥梆笛清脆 华丽特点的同时,以弦乐拨奏及敲击音响形成与管乐器的对话。最后以笛子的华彩乐段推向高潮而结束全曲。

金石丝竹 --周 龙作曲
1. 散序
2. 中序
3. 破




注:本文乃作者于1993年底移居美国纽约后,应邀任长风中乐团笛子独奏家并于1995年底参加并策划中国现代音乐艺术节后有感而发。


中文主页 ::论文英文对照 :: 下篇论文

 



explore & learn more about the Chinese music traditions.

Click here, to hear the music samples.

网友互动交流

点击我的空间

meet our musicians.



copyright 2004, by melody of dragon.